时间:2012-12-26来源/作者: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整理:51美术高考网
[异地高考]广东省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需稳妥推进
51美术报考指南  艺术类院校库  美术志愿填报  

  日前,省教育厅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和专家座谈,就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实施意见再次听取意见。为让读者更好了解我省实际情况,更好推进这项工作,现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意见登载如下。

  “异地高考”政策松绑释放积极信号

  李玉忠: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的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从道理和原则上来讲是一个好的政策,是一个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文件中确定的解决异地高考政策的三个原则,即“坚持有利于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坚持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三者密不可分,不能有所偏颇。处理好三者关系,对保障像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冯增俊:广东制定贯彻国务院关于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意见,是一项有重大社会意义、关系广东教育未来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政策。毕竟广东外来务工人员多,广东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有他们的贡献,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他们,合理设置准入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有利于广东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和谐广东、幸福广东。

  黄君凯: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政策的松绑有其积极意义。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对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区而言,突破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解决了365万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和原则,在多方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将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具体实施方案,这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李盛兵: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升学考试的意见,“异地高考”政策破冰,这是一个好事。说明政府重视这一群体,关注这一群体,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异地高考”是社会教育公平中重要一环,实行“异地高考”,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对各地经济总体上有好处,如果不让符合条件在广东工作的随迁子女在当地考试,有损教育公平,也可能造成城市务工人员和人才的流失。

  谭元亨:改革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以相当高的速度推进,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而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过度集聚,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不妥善解决,会遗留很大社会问题,不利国家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让少数地区解决全国性问题,在现实中又是不可能,但不能说政府可以没有作为。国务院启动“异地高考”,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以落实,体现对民生的关注和重视,意义重大,从国务院的文件精神看,是要既保障公民的教育公平,又要推动国家的整体发展。

  “异地高考”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高凌飚: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造成今天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允许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这件事不仅仅是教育体制内部的问题,还涉及到户籍管理、社会治安、税务分配、教育投资、人事编制等等许多方面。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保证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放开高考政策,像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地区,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滞留和居住下来,这对这些城市的承载能力将是巨大的考验,会加剧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人口管理、交通拥堵、就业问题、能源、资源配备、社会治安等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李盛兵: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利益主体,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设计,协同创新。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本地学生和随迁子女。对政府而言,既要考虑教育公平,让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的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又要考虑188万随迁子女的六年中等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对本地生而言,在改革中要保护他们享受国家平等的高考资源;对随迁子女而言,要争取享受随父母的教育权和高考权。因此,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稳妥,分步进行。

  李玉忠:目前,高校招生体制仍实行分省招生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异地高考”,就会牵涉到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不同考生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考生流入地和流出地间的整体录取率的问题,处理不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和更大的矛盾。

  何晓园:不单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他牵涉到户籍制度、社会发展、社会治安管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异地高考”不设门槛,城市学校将会挤爆,这不仅对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还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交通拥堵现象会加剧,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矛盾会更加尖锐等等。“异地高考”的改革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但必须认识到这项改革的艰难,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叶丽琳:"异地高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整个社会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再分配的现实问题。目前,在一些地区,特别在城市,每年的入学之初,都会出现入学难的情况,入学难就是学位不够,就是一个承载能力的问题,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尽管很多城市建设了很多中小学,但仍然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入学需求。高考不设门槛,异地高考就可能演变成"无限制的高考大迁徙"。另外,人口的流动应当理性,国家的长远发展不能只靠几个地方、几个城市,不能鼓励许多人一味地冲着大城市去,否则,大城市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明显。这是我们城市化、工业化等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需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有序居住。

  黄君凯:事实上,积极稳妥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广东省参加升学考试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等部委采取适当增加广东的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广东高考而受到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全国的教育财政保障体系,以解决相应的教育条件和资源的配套建设问题。

  “异地高考”要考虑现实承载能力

  李玉忠:广东省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大省,我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达到365.4万人,其中外省户籍188.1万人,占全国1/6,不但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且每年增加20多万人。如果政策制定不当,将会促使外来人员的不合理流动。如果造成人口都往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是不符合我国实际的。可以说,没有一个省、一个地区能够承受和接纳得了全国性的人口流动。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是即要照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随迁地的高考需求问题,也要考虑到广东省的实际承载能力,因此,政策制定上要注意分类型、分层次、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的政策并落到实处。

  叶丽琳:去年暑假,省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到东莞调研,东莞市在解决随迁子女教育上面临的压力给我印象很深刻,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78万,其中随迁子女近60万,且相当一部分随迁子女还只能在民办学校就读,高考政策放开以后,压力会更大。像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市也面临同样的压力,据统计,如果全面放开政策,仅接纳外来工子女就学义务阶段教育,广州市一共要建340所小学和初中,按每个学校10000平方来算的话,政府是很难解决的。

  李盛兵:广东省外来人口居全国之首。截至2011年年底,广东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人数占全国1/6;广东高考生源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10万余人猛增至2012年的69.2万,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长。这些数据表明,在解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上,广东形势很严峻。而且,“异地高考”放开首先冲击高中阶段教育,新增学位、土地、师资等难题都需同步解决,而仅仅新增学校土地问题,就涉及到国家用地政策和地方用地指标问题,目前,珠三角等市,要解决现有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想建新学校,不但来不及,也不可能。

  何晓园:在现有国情、省情和高校招生体制下,异地高考不应是流动人口自由参加高考。地方政府、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应深刻领会国务院文件的精神,对文件的理解不应存有误区。从文件的本质来讲,“异地高考”不是全面自由放开,而是存在条件的放开准入,既要考虑随迁子女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流入地的社会资源承受能力问题。近期讲是现实教育资源能否接纳得了,接纳不了,放得再宽也没用。长远来说,一个地方发展的功能地位、产业结构如何,决定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结构。因此,政策制定要考虑随迁子女升学需求,也要考虑城市承载力,考虑城市的发展功能定位。

  “异地高考”应稳妥推进

  冯增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不是我们顷刻间就可以解决的。比如“异地高考”,流出地和流入地受影响程度不一样,流出地不存在资源承载能力问题,对当地考生利益没有冲击,矛盾不突出。而对流入地,如果条件没有成熟,贸然放开“异地高考”,会造成教学资源完全错乱。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要注意准确地把握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读书后广东教育的压力和面临的社会形势,否则,可能影响广东以后的社会发展。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制定符合广东实际的异地高考政策,为纾解就学压力和兼顾社会、个人多种要求,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对职业教育,年限的安排可以优先考虑等;可以充分吸纳多年来广东在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管理的经验和探索成果,如积分入户和居住证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应该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距,真正实现人有所居,人有所教。

  高凌飚:“异地高考”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教育公平问题,还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贸然而行,会引起更多的问题,结果是旧的不公平没有解决,又产生新的不公平。因此,对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这件事情,必须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特别因为广东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第一大省,如果一下子完全放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若干年后,广东每年增加的考生人数可能超过20万,超过现有考生规模的1/3,贸然全面放开,将对广东的社会发展与稳定和谐带来很大的冲击,不仅不能实现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反而会引发新的不公和矛盾。推进这项工作,既要顾及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注意到广东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准入条件,稳步推进,才比较合理的,才符合科学发展。

  李盛兵:按照教育公平和纳税者受益的原则,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趋势,未来应该分步、循序渐进地向所有在广东工作纳税,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人士的子女放开高考,让他们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但根据广东现有资源实际,广东“异地高考”政策需在扎实细致的调研工作前提下设置适当准入条件。目前广东省高中教育资源难以承载未来近两百万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政府需坚持两条腿走路,即政府投入和社会办学并举,给民办高中提供政策优惠,让其发挥重要的补充和协调作用。

  李玉忠:长远来讲,我们还要研究经过这么多年我省的产业升级换代,腾笼换鸟,从而影响到将来外来务工人员的结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其下一代的组成成份,从而对我省的各类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保证户籍内外的学生的利益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总之,在推进这项工作的时候,要根据中央的政策指引,合理调配资源,有条件地逐步放开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和进步。把好事办成各阶层人民都说好的实事,而不是让一个族群的利益伤害另一个族群的利益。

  黄君凯:广东是全国进城务工人数的第一大省,外来工子女在粤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数十分庞大,并且增速较快,在目前全国高考生源总量开始下降的背景下,广东省内考生人数却居高不下且持续增长。因此,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上,广东是全国形势最严峻、问题也较突出的省份之一。广东在政策制定上要注意统筹考虑上述客观因素,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和有重点的实施步骤,制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广东省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才有利于今后稳妥地推进和落实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工作。

  叶丽琳:政策一定要结合实际,比如说根据城市对人口的容量,毕竟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个不同类型的城市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对于能够容纳多少人口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和评价。否则就会造成城市拥挤、资源短缺等问题。

  谭元亨:广东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在珠三角,可说是全国的缩影。随迁子女上学压力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升学压力越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随迁子女的升学考试问题,必须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部分与会专家:

  李玉忠:省人大代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

  叶丽琳:省人大代表、广雅中学校长

  高凌飚:省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谭元亨: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冯增俊:中山大学教授

  黄君凯:暨南大学教授

  李盛兵:省民盟常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何晓园:省政协特聘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广东省教育厅

  2012.12.25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专题汇总 美术志愿填报
北京院校 985高校 211高校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一分一段表 美术志愿报考系统 画室大全
责任编辑:1718关键字:异地高考,广东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
快速检索